【成都知名律师】企业“夭折”的原因 |
分类:时事点评 时间:(2015-01-09 10:56) 点击:528 |
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,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。在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今天,有不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,那么,导致民营企业“夭折”的原因是什么呢? 1、“病死”。这类企业要么是先天不足——内部机制不健全;要么是机制老化——按部就班;要么是高层分裂,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对手各个击破。总的来说是由于其内部产生了“病变”,而最终破产。 2、 “拖死”。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,由于各种原因,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管理不善,导致成本上升;分配不公,导致士气低落;企业没有创新能力,导致企业产品积压;职业经理人玩过程,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严重。 3、“找死”。当一个公司对项目的决策犯了一些常识性错误。 4、“压死”。在民营企业里面这种现象很多:盲目地扩张,贪多求大,不注重基础建设,不练内功,内部管理混乱。虽自知效益低下,却敢去大笔贷款,甚至不怕高息贷款,宣称利润等于贷款减掉利息。自己找来巨额负债,结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,孰不知贷款终归是要连本带利归还的,最后,企业就被自己找来的巨额负债活活压死。 5:、“憋死”。现金流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。现金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利润更重要。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往往忽视这一点,故而导致因为现金流中断,而使企业在对外经营比较正常的情况下,内部财务却难以为继。 6、“猝死”。由于企业过分依赖个人能力,可供使用的资源往往又高度集中,一旦个人的判断力出现偏差,或是个人出了意外,必然使企业遭受重创,结果导致企业突然死亡。 7、“冤死”。一是受到政府调整,导致企业没法干;另一种是政企关系过于密切。 8、“挤死”。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往往是前有封堵,后有追兵,企业不堪挤压,市场份额越做越小,人才越走越少,效益越来越差。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,最终被 “挤死”。 9、“老死”。有不少企业由于当家人的素质不高,眼光短浅,小富即安,缺乏远大目标和长远的眼光,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、人才结构,那么这种企业的寿命肯定是不长的。 10、“捅死”。这是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,处处违法,毛病诸多,授人以柄。一旦东窗事发,要么委曲求全,息事宁人,要么被人到处告状,此起彼伏,结果三告两告就被告垮台了。
该文章已同步到:
|